来源:教育局 时间:2025-08-21 字号:【大 中 小】
威县第一幼儿园 马巧双
参与托班幼儿深度学习支持策略的研讨后,我对“深度学习”在托班阶段的意义和实践有了更具体的理解。托班孩子的学习以感官体验、动作探索为核心,他们的“深度”从不体现在复杂的知识上,而藏在对一个问题的持续关注、对一种玩法的反复尝试里。这次研讨,让我理清了支持他们的几个关键方向。
一、放下“教的执念”,先学会“看懂孩子的学习”。
我以前总觉得,要让孩子“深度学习”,就得设计复杂的活动、教他们新技能。但研讨中大家分享的案例,让我发现自己错了——托班孩子的学习,常常藏在看似“简单重复”的行为里。教师首先要做的是“看懂”,而不是“教”。比如,一个孩子反复把积木放进一个小盒子,放满了就倒出来重新放,有时还会换不同形状的积木。以前我可能会觉得“这有什么好学的”,但研讨时我们分析:他其实在探索“形状与空间的匹配”—块圆形积木容易放,方形积木要转一下才能进去,放满后倒出来的“哗啦啦”声又满足了他对“因果关系”的好奇。这个过程里,他在主动思考“怎么放进去”“放多少会满”,这就是属于他的深度学习。研讨后我试着“蹲下来观察”:看孩子怎么用勺子敲碗(探索“力度与声音的关系”),看他们怎么把布偶塞进柜子缝里(探索“空间大小”)。当我看懂了这些行为背后的“学习密码”,才发现每个孩子都在“偷偷努力”地理解世界。
二、用“低结构材料”搭舞台,让孩子做“导演”。
托班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材料吸引,但只有“能让他们自由发挥”的材料,才能引发深度探索。我们对比了两种材料的效果:一种是固定玩法的玩具(比如只能按照图形拼的拼图),孩子玩5分钟就腻了;另一种是低结构材料(比如纸箱、毛球、绳子),孩子能玩半小时以上,还能玩出各种花样。比如,给孩子一个大纸箱,他们会先钻进去“躲猫猫”,然后把纸箱立起来当“小房子”,再找来毛球当“宝宝”放进里面,最后甚至会用绳子把纸箱绑在小推车上“搬家”。这个过程里,他们从“探索物体功能”到“创设游戏情境”,思维一直在深入。现在我准备材料时,会多问自己:这个东西能有几种玩法,孩子能自己改变它的用法吗?比如在美工区放面团(能捏、能擀、能加颜料),在建构区放瓶盖(能叠、能拼、能当“小轮子”)。这些材料没有“标准答案”,反而能让孩子成为游戏的“导演”,玩得更投入、更深入。
三、“慢半拍”介入,让孩子在“试错”中自己找答案。
托班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以前总忍不住立刻帮忙:“这样不对,要这样!”结果孩子要么依赖我,要么干脆不玩了。研讨中大家说:“托班的深度学习,需要给孩子‘试错’的机会,教师的‘慢半拍’,其实是给他们思考的时间。”比如,一个孩子想把串珠穿进绳子,穿了几次都掉下来,急得想哭。以前我会直接帮他穿好,但这次我忍住了,只是说:“你看,珠子怎么掉了呀?”他盯着绳子和珠子看了看,突然把绳子头捏紧再穿,居然成功了!他兴奋地举起来给我看。那一刻我明白:比起“帮他解决”,让他自己找到办法,更能让他感受到“我能行”,也更能激发持续探索的动力。现在遇到孩子“卡壳”,我会先等一等,最多用简单的话提醒他观察:“你看这个口子有点小哦”“要不要换个方向试试”。往往他们自己就能想出办法,这种“靠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比任何表扬都更能推动深度学习。
四、在“生活化场景”里藏问题,让学习自然发生。
托班孩子的学习离不开生活,把“问题”藏在他们熟悉的场景里,最容易引发深度思考。研讨中我们设计了几个生活化活动:在“喂娃娃”时放不同大小的勺子(让他们探索“工具与效率”),在“整理玩具”时用不同形状的收纳盒(让他们探索“分类与匹配”),效果都很好。比如,在“吃点心”时给孩子提供小夹子和小勺子,让他们自己取水果块。有的孩子用夹子夹不住,就换勺子;有的孩子发现“小勺子舀小块方便,大夹子夹大块快”。这个过程里,他们不仅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在比较中理解了“工具的选择”,这种学习自然又深刻。
在以后得区域活动中我更注重“在生活里找机会”:喝水时让孩子自己拿小水杯接水,穿衣服时让他们试试“先伸左手还是右手”。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其实都是深度学习的好机会。托班孩子的深度学习,就像一颗慢慢发芽的种子,不需要“揠苗助长”。我们要学会放手,只提供阳光(理解)、雨露(适宜的材料)和耐心(等待)。
作为教师,我们不必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只要相信孩子的学习本能,看懂他们的每一个小动作,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他们自然会用自己的节奏,深深扎根、慢慢生长。
马巧双,汉族,任教于威县第一幼儿园,热爱手工。从事幼儿教育4年来,注重幼儿的天性和个体差异,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中,她更倾向于成为孩子们的“引导者”和“玩伴”,用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用鼓励陪伴他们勇敢尝试。
供稿:马巧双
一审:李银鹏
二审:陈金生
三审:潘莎莎
签发:张延峰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