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育局 时间:2025-08-11 字号:【大 中 小】
视频描述:阳光下的户外搭建区,一个小女孩专注地挑选着积木。她拿起一个半圆型积木,在搭好的主体上比划了一下,摇摇头放下;又选了一根直的,比划了一下,依然不行;第三次,选取了一块三角形积木,长边放在上面正好,于是,她又去找了几块相同的积木进行搭建,看着自己的成品,她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幼儿发展价值解读(科学领域-数学认知):
这看似简单的挑选过程,是孩子主动建构数学经验的宝贵时刻。三次有目的的比较长短,是孩子在对“量”(长度)进行直接的感知、比较和排序(初级测量)。
她在实际操作中理解了“长”、“短”、“合适”的相对概念,并发展了对空间关系的感知能力(目测估算所需积木长度)。
整个过程体现了幼儿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真实问题(匹配所需长度)的能力,完美诠释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所强调的“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自主游戏正是幼儿运用数学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天然实验室。
教师的观察与支持策略:
1. 识别“数学时刻”的敏锐眼(观察焦点):
教师没有打扰女孩的专注探索,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数学认知正在发生”的关键瞬间。她观察到的不只是孩子最终找到了合适的积木,更聚焦于孩子“试误-比较-选择”的完整思维过程:如何感知差异、如何进行比较(视觉、触觉比划)、如何根据目标调整选择策略(从随机拿到有目的地比较目测)。
教师关注到孩子非语言信息(摇头、专注比较的表情、满意的笑容)所传递的认知冲突与成功体验。
2. 后续支持与延伸(深化数学经验):
丰富材料,拓展探索:在建构区增加不同尺寸、形状的积木(如标准单元积木、长板、圆柱),提供更多比较长度、高度、体积的机会。
引入非标准测量工具:如小木棍、绳子、小手等,鼓励孩子们探索如何用这些工具去测量、比较积木或建筑的大小,将“目测”经验延伸到更具体的测量概念。
提供记录工具:如小本子、笔,鼓励孩子记录他们的“发现”(比如画下“太长”、“太短”、“刚刚好”的积木)。
集体分享与讨论:在游戏回顾环节,邀请女孩分享她的“寻找合适积木”的故事。教师引导大家讨论:“在搭建时,我们怎么知道哪块积木是需要的长度、大小?”“除了用眼睛看,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将个体经验转化为集体学习,激发更多孩子关注和使用数学解决搭建问题。
3. 教研反思(提升教师数学教育素养):
此案例作为教研重点:教师如何在一日生活中(尤其是自主游戏中)敏锐识别幼儿自发的数学学习行为?
如何基于观察到的个体经验(如这个女孩对长度的探索),设计环境材料和活动,促进全班幼儿相关数学概念(比较、测量、空间关系)的普遍发展?
如何将游戏中的数学发现自然延伸到生活环节,深化幼儿对“数学有用”的理解?
(教师支持的价值体现):在这个“小积木”的故事里,教师的价值不在于“教”数学概念,而在于“看见”并“点亮”了幼儿自发的数学探究。通过精准的观察识别出学习契机,运用最小介入的即时反馈提升幼儿的思维意识,再通过后续环境、活动和对话的支持,将一次偶然的“比较选择”深化为持续的数学思维习惯和能力发展。这正是威县县直第二幼儿园践行“有效观察支持幼儿深度学习”,让抽象的数学认知在游戏中自然“萌发”并“生长”的生动写照。
供稿:赵爱英
一审:李银鹏
二审:陈金生
三审:潘莎莎
签发:张延峰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