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育局 时间:2025-08-07 字号:【大 中 小】
第二小学 王宁
本学期,在学校“大教研引领方向、小教研深耕细节”的教研机制下,我作为六年级数学组的一员,在团队协作中收获颇丰。尤其是每学期全员参与的小教研讲课、听课、评课环节,学校组织的下乡讲课交流活动,以及一学期两次的大教研听评课活动,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与实践。
大教研:聚焦小学高学段的教研模式,深化教学认知
一学期两次的大教研,以听评课为主要形式,汇聚了四、五、六年级数学教师。聚焦小学高学段的教研模式,既贴合学段教学共性,又能精准把握知识递进规律,成为引领高学段数学教学方向的重要载体。
精选四、五、六年级的典型课例,覆盖“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核心领域。听课时,高学段老师们一同聚焦课堂,重点观察学生在高学段学习中思维发展的关键点。评课活动以“知识衔接”为切入点深度剖析,四年级“小数加减法”一课,对“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的理解,是五年级“小数乘除法”和六年级“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基础,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为高学段运算能力提升筑牢根基。
针对课堂中的问题,比如五年级老师在“方程”教学中过度强调解题步骤时,活动提醒老师,六年级用方程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是“找等量关系”,五年级教学要提前渗透“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思维,避免学生陷入机械记忆的误区。
大教研的跨年级交流同样富有实效。四年级老师分享“运算习惯培养”的经验,五年级老师探讨“空间想象能力启蒙”的方法,六年级老师提出“知识综合运用”的难点,共同绘制出高学段数学教学的“能力培养进阶图”。以“解决问题”为例,从四年级“分步列式明思路”,到五年级“列综合算式理关系”,再到六年级“用多种策略解复杂问题”,每个阶段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可辨,为六年级教学中兼顾基础与提升提供了明确依据。
小教研:在“讲、听、评”中打磨课堂
我们六年级数学组共有6位老师,小教研要求每个人每学期都要讲一节课,组内成员全程参与听课、评课。这种“人人参与、互听互评”的模式,为我们搭建了一个近距离学习、针对性改进的平台。
在备课讲课环节,为了呈现更优质的课堂,我会反复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学环节。比如在讲解“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时,我尝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自主推导公式,而不是直接灌输结论。讲完课后,组内老师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有的老师指出我在时间分配上存在不足,学生操作环节耗时过长,导致后续练习不够充分;有的老师建议我可以增加生活中的实例,让抽象的公式更易理解。这些具体的建议,让我明确了课堂改进的方向。
同时,听其他老师的课也让我收获良多。四班老师擅长用幽默的语言调动课堂氛围,即使是枯燥的计算练习,学生也能积极参与;五班老师注重知识的前后衔接,总能在新课中巧妙融入旧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从他们的课堂中,我学到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也反思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下乡讲课:在交流中拓宽教学视野
学校组织的下乡讲课活动,让我有机会走出本校,与其他学校的老师交流教学经验。在下乡讲课中,我发现农村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但他们的动手能力很强。于是我调整了教学策略,减少了理论讲解,增加了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理解知识。
讲课结束后,当地老师的反馈也给了我很多启发。他们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依然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比如用身边的物品制作教具,这种敬业精神让我深受感动。同时,他们也提出了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等,这也引发了我对分层教学的深入思考。
总结与展望
学校的教研活动,让我在实践中成长,在交流中进步。通过小教研的打磨,我的课堂教学更加扎实;大教研帮我构建了更系统的教学认知,明晰了教学传承与进阶的路径;小教研让教学理念更贴合素养培育;下乡讲课则拓宽视野,学会灵活应变。
未来教学中,我会持续深耕教研,在团队协作里成长,为学校数学教学添砖加瓦,让教研的力量持续赋能教育前行。
王宁,中小学一级教师,任教于威县第二小学,所带班级荣获“优秀班集体”荣誉,曾多次获得县政府嘉奖。
她在对教学难点的精准把握上,能通过分析学情提炼共性问题,形成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将抽象知识具象化,比如设计分层教学案例,帮助不同水平学生理解核心概念,提升课堂效率。
供稿:张艳
一审:李银鹏
二审:陈金生
三审:潘莎莎
签发:张延峰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