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其他

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来源:教育局 时间:2025-07-28 字号:【  

微信图片_2025-08-01_102405_808.jpg


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教研心得体会

威县第二小学 刘惠双

思政课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课堂,更是价值引领的主阵地,需要教师以深厚的理论素养为基,以创新的教学方法为桥,让学生真正在思想上受触动、在行动上有指引。思政教学教研工作是提升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通过参与相关教研活动,我深刻体会到思政课需在理论深度、教学方法、学生互动等方面不断创新,既要坚守思想性、政治性,又要增强亲和力、针对性。

一、坚守核心:把准思政课的政治方向

思政课的本质是“政治课”,教研的首要任务是确保教学内容与党中央精神高度一致。因此教师需要持续学习最新理论成果(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教学案例,避免照本宣科,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例如,在“中国式现代化”教学中,结合本地发展案例(如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让抽象理论具象化,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

二、创新方法:破解“灌输式”教学难题

传统思政课的“单向输出”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教研中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是提升效果的核心。

1.案例教学: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如网络舆论事件、青年就业创业故事),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培养辩证思维。

2.实践教学:组织社会调研(如社区治理、红色基地参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理论价值。例如,带领学生走访老党员,通过口述历史理解“初心使命”的内涵。

3.技术赋能:利用短视频、慕课、虚拟仿真等工具,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比如,用纪录片片段展示脱贫攻坚成果,比单纯讲解更有感染力。

三、关注学生:从“我要教”到“学生要学”

思政课的对象是青年学生,教研需聚焦他们的思想困惑和成长需求,避免“自说自话”。通过课前问卷、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内卷、躺平、国际关系),将其融入教学内容,让思政课“解渴”又“管用”。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不同观点碰撞。例如,在“人生价值”主题中,允许学生讨论“平凡与伟大”的关系,引导他们在思辨中树立正确价值观。

四、团队协作:教研不是“单打独斗”

思政教研需发挥集体智慧,通过备课组、跨校交流等形式凝聚合力。

1.集体备课:同年级教师分工打磨重难点(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哲学概念),共享课件、案例和习题,避免重复劳动,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2.跨学科融合:与历史、语文、艺术等学科教师合作,挖掘其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如历史课中的“家国情怀”、语文课中的“文化自信”),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3.反思迭代:定期开展评课议课,坦诚指出教学中的问题(如案例陈旧、互动不足),通过“磨课—改进—再实践”的循环,持续优化教学环节。

五、教师成长:在教研中提升“政治素养”与“育人能力”

首先,思政教师既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思想的引导者,教研过程也是自身成长的过程。其次,教师需要不断提升政治敏锐性,在复杂社会现象中保持清醒判断,确保教学导向正确。最后,加强人文素养和学科交叉能力,避免知识结构单一。例如,学习心理学知识可更好理解学生心理,运用社会学方法能让调研更深入。

教学教研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它不仅是教学技巧的打磨,更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持续探索。未来需继续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引导青年在成长中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

        刘惠双,女,汉族,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任教于威县第二小学,曾获得威县优秀教师、2024年度学科优秀教师、威县人民政府嘉奖等荣誉。

供稿:刘惠双

一审:李银鹏

二审:陈金生

三审:潘莎莎

签发:张延峰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