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其他

邢台威县持续巩固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果

来源:水务局 时间:2023-11-28 字号:【  

      威县属于水资源严重匮乏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13.7毫米,2020年全县水资源总量为6839.9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27.2立方米。近年来,威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持续开展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乡节水降损、全民节水护水专项行动,开展创建县域节水型社会,荣获第五批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一、牵住农业节水增效“牛鼻子”


威县是农业大县,耕地总面积104万亩,过去以种植棉花为主,近年来形成威梨、葡萄、饲草、瓜菜、奶牛“五个10万”特色产业格局,农业用水量占全县用水总量的80%以上。一方面,通过工程措施推动农业节水。近年来持续开展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高效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等项目,累计投资5.85亿元,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0.8万亩,农业灌溉水源置换19.7万亩,建设灌溉扬水点225座,清淤整治河渠14条,总长153公里。通过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将过去的垄沟提升为防渗灌溉,减少水源流失和土壤渗漏,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2提高到0.70以上。另一方面,严格取用水管理。建立取水井用水管控制度,确保丰有管、旱能用。2018年以来,封存取水井1858眼,季节性关停取水井2061眼。9月份深层地下水位与2018年同期相比回升3.13米,压采效果明显。今年作为河北省试点,实施了农灌机井计量体系建管机制建设项目,通过安装计量设施2300套,为实现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奠定基础。


二、唱好工业节水减排“重头戏”


推进企业节水技术改造。严把用水项目审批关口,杜绝新上高耗水项目。立足县情水情,引导企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在纺织、食品、化工等重点用水行业培育一批节水型企业,鼓励循环用水、一水多用、重复利用和污水处理回用,减少跑冒滴漏,提高运营效率,降低万元GDP用水量。全县累计有56家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累计投入达1176万元。深能环保、凯源纺织等企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优先利用再生水和污水处理,再生水占总用水量的88%,重复利用率95%以上,基本实现零排放。


严格用水计划管理。对用水量1万立方米以上的工业服务业用水户全部纳入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建立取用水管理台账,水务联合发改部门根据年度用水总量控制计划,结合上一年度用水考核情况,对全县28个用水大户下达年度用水计划,全县自备水源和公共供水用水大户计划用水率100%。同时,每年组织一次考核,用水效率和工艺不符合节水要求的,核减用水指标。


落实节水“三同时”管理。县水务局、县自规局、县审批局、县住建局、县城管局将联合制定《威县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管理办法》,对节水“三同时”落实不到位的项目,审批部门不予立项。水务及相关部门定期对节水“三同时”进行监督检查,建设项目未编制节水方案或无节水措施擅自投入使用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三、拧紧城乡节水降损“总开关”


过去,威县仅有一座日供水能力3万吨的地表水厂,502个农村仍然依靠深井供水的农村集中供水站,不仅抽取了大量的地下水资源,而且供水水质得不到保证。近年来,我局连续争取资金1.32亿元,实施农村生活水源置换工程,铺设供水管网190.79公里,实现南水北调水源县域内全覆盖。争取债券资金5500万元,扩建地表水厂,日供水能力提升至7万吨,全县56万农村群众,吃上了安全、卫生、放心的长江水。引入第三方资金2049万元,建成威县农村饮水智慧水务管理平台,通过合同节水模式,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施集中统一的专业化管护,农村供水保障率不断提升,节水节能效益显著。2021年年以来,累计节水32.7万吨,节能增效效益625.96万元。

四、下活全民节水护水“一盘棋”


高位推动,形成节水合力。县政府成立由主管县长任召集人,水务、发改、住建、财政等35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威县节约用水工作协调机制,定期召集联席会议,全面落实国家节水行动,统筹推动全社会节水,协调解决节水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巩固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果。


强势宣传,提升节水意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等契机,开展了一系列节水护水宣传志愿活动。特别是今年,威县水务局节水志愿团队举行了2023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先后组织举办了“开学第一课,节水从我做起”志愿签名活动、“携手共护母亲河百人健步行”、“节水中国,你我同行——节水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进企业”等一系列活动,受益群众20000人以上,在全社会营造了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关心水的良好氛围。


强化考核,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常态化。建立和完善了水资源消耗指标考核体系,对用水定额管理、水价机制、节水载体建设、再生水利用等指标进行全程动态考核,对重点行业、重点单位的节水工作进行监测和评价,将企业用水情况纳入社会信用评价,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规则,持续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制度化、常态化。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