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助力脱贫攻坚,到推动乡村振兴,黄花产业已经成为山西省大同市的一张产业名片。眼下,在农户、市场主体和政府的多重努力下,黄花产业链正不断延伸,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将冷藏服务嵌入黄花产业链条,是服务保障黄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细节。大同的黄花产业,起始于脱贫攻坚,助力脱贫任务圆满完成。如今,黄花全产业链产值由2020年的18.4亿元增加到今年的超40亿元,产业质量明显提升。脱贫花正变为振兴花。
在云州区周士庄镇三十里铺村,金健祥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种植的黄花长势喜人。“今年,黄花的产量较去年增加了两成,每斤价格也由2.2元涨到3元。”负责人刘扩建说,“上半年,旱情一度严重,但没影响我们黄花的质量和产量。我们总共种了1150亩黄花,其中滴灌500亩,喷灌650亩,有效降低了干旱对黄花生产的影响。”
作为大同黄花最大产区,云州区今年投入100余套监测及溯源等相关系统和设备,使万亩黄花基地实现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预测预报、节肥增效等管理数字化,实现了黄花产业的提质增效。
“目前,大同市黄花种植面积稳定在26.5万亩。”大同市副市长龚孟建介绍,像刘扩建这样有一定种植规模的生产主体,在整个黄花生产中占比八成。“可以说,大同黄花产业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种植。”
在产业规模提升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虫害是黄花规模发展的直接威胁。”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作物研究所工作人员李小玉介绍。
为此,大同市对黄花的病虫害展开摸底调查。基于调查结果,部署了技术防控与“群防联防”措施,相关科研部门也开发出病虫害检测设备,集成出黄花病虫害绿色防控标准化技术管护体系。同时通过增施有机肥、精细化田间管理,推广使用生物农药,采用无人机,安插黄蓝板、太阳能杀虫灯等“绿色”措施,建设绿色有机标准化种植基地,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
在农产品销售领域,市场主体营销能力不足始终制约着产业发展,大同黄花也是如此。
目前,大同的黄花产业引入和培育生产加工经营主体175家,其中龙头企业15家,研制开发出菜品、饮品、食品、功能产品、化妆品五大系列100余种黄花产品,大大提高了黄花产业的市场影响力。
这些,将给大同的黄花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的发展选择,让黄花实实在在变成振兴花、幸福花。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