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专题专栏 > 脱贫攻坚专栏

教育部驻威县扶贫干部李瑞:一个“网红”的台前幕后

2021-03-12    来源:扶贫和农业开发办 打印
“小米再多放两盒,是今天的主推产品。”
“前五名可以免单,中间再抽五单给半价优惠。”

十几平米的直播间里,李瑞忙碌的身影正在准备即将开始的新一轮“带货”。设备操作熟练,产品如数家珍,但这个看起来和专业“网红”无异的主播,却是来自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一名青年干部。当提起自己是如何“修炼”出的一身本领,她将故事的每字每句都书写在这片华北大地上。

我自己红不红不要紧,最希望我们魏家寨的产品能红!

2018年10月,李瑞来到河北省威县进行为期两年的基层锻炼。威县位于冀南平原黑龙港流域,201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同年又被确定为教育部定点帮扶县,5年来,共有14名教育部机关和直属单位的优秀青年干部前赴后继、接续奋战,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教育助“威”团,而李瑞也正是这其中的一员。

经过第一年在威县教育局的过渡,李瑞第二年又主动请缨到距离县城二十公里外的贫困村——魏家寨村开展扶贫工作。她和同样是教育部派驻的驻村第一书记皇甫磊同志一道,准确把握了国家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发展大势,针对初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品控难度大、品牌知名度低三大痛点,吸引村内年轻人返乡创业,并成立了专门的销售合作社。李瑞为合作社取名“京心守魏”,正是蕴含了来自北京的扶贫干部不忘初心、守护魏家寨村发展之意。

县乡领导和村里群众都曾有过担心和疑虑,年轻女同志开展驻村工作是否尤为困难和不适,但李瑞却用实际行动证明,女同志也有独特的工作优势。李瑞将农产品的新包装设计融入中国水墨元素,用传统山水田园情结来表达现代人的诗和远方,又亲自上阵参与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电商直播扶贫活动启动仪式等各大平台直播,与知名主持人马丁、高潮东等合作带货,带动销售额达十余万元。

一次活动中曾有记者问道:“万一带货的时候,不小心成网红了怎么办?”李瑞笑着说:“我自己红不红不要紧,最希望我们魏家寨的产品能红。”她的愿望已经变成了现实,今天的“京心守魏”系列不仅成为威县当地赠送亲朋客商的“伴手礼”,更走进了北上广深等全国各地的千家万户。魏家寨村民的话语则更为朴实动人:“李书记和农产品,都是俺们村的新网红!”

一腔热血当洒一方热土上!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似光鲜亮丽的“网红”身份,背后是扶贫干部扎根基层、服务一线的为民情怀。从来到威县的第一天起,这里的枝叶草木就牵动着李瑞的心。虽然距离北京只有300多公里,但交通不便导致的社会资源短缺仍然是制约威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摆在扶贫干部面前最迫切的棘手问题。

因此,扶贫开发,首先要将优质资源请进来。李瑞紧紧依靠高等教育战线大后方,多方联系协调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支持,多个产教融合助农兴农项目相继落地;她又积极拉动社会资源捐资助学,推动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中快餐饮等公益组织和爱心企业捐赠儿童图书、软硬件资源等近600万元,专门用于改善乡村教学条件。

扶贫扶智,还要让贫困地区走出去。李瑞亲自带队,组织威县部分校长和体育老师参加北京市中小学“戏曲韵律操”师资培训,零距离接触传统文化教育改革的前沿尝试;又深挖威县地域品牌内涵,得到浙江大学专业团队支持,设计开发“威梨”主题表情包,下载使用量已达数十万人次。

脱贫攻坚,当然更需要基层干部踔厉奋发、亲身躬行。寒冬岁末,李瑞和驻村工作队一道,挨家挨户的把暖和和的棉衣披在了贫困户老人的身上、把红火火的春联贴在了老百姓的大门上;七月酷暑,他们又走遍魏家寨的乡街村巷,反复入户,精准施策,保证全村高标准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验收;一次工作途中,李瑞不慎受了很重的伤,但她只短暂休整了二十天就重新返回了驻村岗位,因为她说,“一腔热血当洒一方热土上”。

如今,李瑞已经结束基层锻炼,重返教育部的工作岗位,但回忆起两年宝贵的锻炼经历,最让她难忘的还是这样的一幅画面:

在魏家寨村委会宽敞的大院里,放学的孩子们看绘本、做游戏,欢声笑语,三五成群。远方炊烟如篆,斯人笑立黄昏,像一曲淡然的田园牧歌,更像一段悠扬的前奏,渐行渐强,激荡起的是90后有志青年把青春融入时代发展潮流的磅礴乐章。

来源:教育人事公众号

原标题:《教育部驻威县扶贫干部李瑞:一个“网红”的台前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