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有哪些改进
发布时间:2024-05-06 发布机构:卫生局 字体:[ 大 中 小]
体裁分类:公告公示 主题分类:卫生、医疗保障 文号: 索引号:000707989/2024-1885
来源:中国卫生杂志
国家卫生应急队伍是我国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的骨干力量,2010年原卫生部制定的《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试行)》,对加强和规范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和管理,提升国家和区域突发事件卫生应急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卫生应急队伍的建设管理需进一步加强,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类别、人员需要增加,队伍职责需要细化,队伍管理需要完善。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旨在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工作,提升突发事件卫生应急能力和处置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我国人口众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风险较大,同时自然灾害多发,还有一些事故和社会安全事件等,这些突发事件都会威胁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与健康,需要及时开展伤员救治工作。因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始终秉承“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在处置这些事件过程中全力救治每一位伤病员。
国家卫生应急队伍是国家为应对重特大突发事件准备的“移动医院”,可远距离投送,能够前往灾害、事故、传染病等突发事件现场附近独立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而且能够不依赖其他支援独立运作1~2周。比如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每支队伍自成完整的救治体系,拥有门诊、住院、手术、检验检查、信息指挥和后勤保障等单元,每支队伍的功能都相当于一所二级综合医院。
新出台的《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主要在五个方面进行了改进。
一是增加了卫生应急队伍类别,新增了各类队伍能力最低标准。队伍类别在原有紧急医学救援类、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类、突发中毒事件处置类、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类的基础上增加了重大疫情医疗应急类、中医应急医疗类。重大疫情往往造成大规模人群感染,医疗救治需求大。此前,我国的重大疫情救治依赖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尚无专业化的国家队,因此《办法》增加了重大疫情医疗应急类队伍。同时,传染病防治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往往需要中医应急医疗类队伍的参与,所以《办法》增加了相应的队伍类别。为更好满足重特大突发事件处置需要,《办法》对各类队伍提出了最低能力标准,同时,强调所有医疗卫生机构都要具备卫生应急能力。
二是强化实战化训练演练,注重提高队伍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队伍建成后,在没有处置任务的情况时,实战化演练是检验预案、磨合机制、提升队伍能力的重要手段。《办法》要求国家队制订年度培训和演练计划,同时重视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一方面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队伍人员和装备管理,提升应急指挥效能;另一方面队伍装备要逐步向智能化、小型化、便携化方向发展,增强队伍机动性。通过演练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实现队伍在接到指令2小时内完成准备工作,随时可以出发。
三是完善了队伍人员管理。将队员数量最低要求从30人提升至60人,增加队伍人员专业类别、外语相关要求,以及队员退出机制相关规定,对于超龄(超过60周岁)或者身体状况不满足应急救援任务的队员准予退出队伍,同时,明确队员执行任务期间应为其购买保险,保障队员生命健康安全。
四是提升队伍社会参与程度。《办法》鼓励队伍开展“平急结合”活动,发挥国家队人员、装备和技术优势,主动开展巡诊义诊、紧急医学救援知识和技能普及“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活动,开展这些活动既能服务群众、又能锻炼队伍。同时,队伍要注重“医防融合”,将事件处置的关口前移,做到“医中有防、防中有医”。
五是加强队伍的文化建设。《办法》新增了国家卫生应急队员誓言,在新队员加入和出征仪式上诵读队员誓词,凝聚队伍力量,增强队员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誓词虽然简短但含义隽永,首先是坚持党的领导——“时刻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第二是强调队伍使命——“牢记使命、救死扶伤”;第三是队伍的工作要求——“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第四是队伍的工作宗旨——“全力以赴保障人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