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最后一站》连载(八)
发布时间:2024-07-11 发布机构:卫生局 字体:[ 大 中 小]
体裁分类:公告公示 主题分类:卫生、医疗保障 文号: 索引号:000707989/2024-1822
曾有人私下议论:“威县给他多少钱啊?老头儿这样卖命!”不瞒大家,曲宪忠在威县的首席专家指导补助每年十万元。
作为一名正厅级干部,各种待遇自不必说。他的儿女都很有出息,收入也不低,如果为这十万元,他根本不会来。
由于对发展“威梨”产业作出突出贡献,曲宪忠荣获2019年河北省“省政府质量奖”个人奖,奖金三万元。曲宪忠说:“这是威县做得好,不是我曲宪忠的功劳。虽然是个人奖,但奖的是威县的梨产业,这个钱我不能要。”他把这三万元捐给了威县县委、县政府。威县领导感到,这么大一位退休老领导,竟把奖金捐给了县里,太令人敬佩了。这样吧,老先生掏三万,咱们配七万,凑个整数,作为全县种梨户的奖励基金,鼓励管理好的梨园。这个奖项就叫“曲氏创新贡献奖”,用于奖励威县梨产业发展先进典型。曲宪忠作为威县梨产业首席专家、威县经济林建设高级顾问,2020年,威县县委、县政府给他颁发了一个“乡村振兴特殊贡献奖”,奖金二十万元。连续奖励他三年,总共六十万元,曲宪忠一次也没要。他说:“我要这钱有啥用,谁的园子管得好,就给了谁。”全捐给了曲氏创新贡献奖基金。2023年1月,威县县委、县政府授予他“乡村振兴工作终身贡献奖”荣誉称号,并奖励二十万元,家属遵照曲宪忠遗嘱全部捐给了曲氏创新贡献奖基金。
曲宪忠把八十多万元奖金捐给了威县梨产业,但你看他穿的吃的,一般人理解不了。
他的穿衣打扮像农民一样。他夏天穿的那件蓝绿色T恤衫,早已洗得发白,右上角口袋早有了窟窿。他下身穿的那条灰裤子,后襻处也有了窟窿。皮带早磨得发毛,一看就知用了多年。夏天常穿的鞋是普通的“一脚蹬”。他冬天常穿一件吕燕亮称之为“百年不兴”的灰绿色大羽绒服,意思是一百年以前就不时兴了。说是羽绒服,其实只是个棉服,起码有十年以上历史。下地时,他总是手里提一个装工具的蓝布兜,也不知用了多少年。
威县领导安排曲宪忠在县林业局的小食堂吃饭,一是考虑有外地未成家的年轻人,二是考虑他年纪大了,自己做饭不便。这个小食堂,条件有限,平时就是大锅菜、面条、焖饼、包子和几个小菜等家常饭。食堂做啥他吃啥,从来不挑食。他饭量大,一顿能吃三四个包子;早饭能吃七八个鸡蛋做的鸡蛋羹。李涛听说后担心老人吃鸡蛋过多对身体不好,说做饭师傅:“大早晨起来让曲老吃那么多鸡蛋干吗?弄仨俩就行了。”师傅说:“曲老愿意吃,能吃那么多。”
曲宪忠常说于春亮等年轻人:“你这吃饭不积极,工作可没劲头啊!得多吃啊!”
后来李涛理解了:曲老饭量大,是因为他一天天在地里跑,如果天天在办公室坐着,哪能吃那么多。他每次培训会,都始终站着讲课,从没有听他说过累。
在技术管理上,曲宪忠要求非常严格,农民非常信任他,但他从不参与农民的苗木、肥料、农药等方面的采购事宜。常有人请他向梨园推荐化肥和农药什么的,他总是说:“行,你先让梨园试用试用,果农说效果好,我就给你推荐。”
曲宪忠呕心沥血,倾心相与,指导威县发展了十万亩梨园,谁都会认为,吃梨是不用说的,那真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曲宪忠不这么想。
冯连杰说了一个小故事:“2021年,曲厅长去北京看望一个挚友。正是梨熟时节,朋友知道他在威县当梨顾问,想吃他管的梨,他就从我梨园装了十盒。曲老帮助我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吃过我的梨,这次我特别高兴,心想终于能让曲老吃我几个梨了。可没想到,他非要往我衣兜里塞几百块钱。我能要吗?拉扯了半天,我坚决不要。后来,他见到我就提这个事儿,说白吃我梨了,一直说了一年多,说得我很不好意思。威县梨园十万亩,哪个梨园不是他帮助发展起来的!谁不想送他梨呀,但他从来不要!”
于春亮说:“平时偶尔来个朋友的吃住花费,他都提前放在一个信封里塞给我,让我安排。我说,老师,这个我不能拿。你的朋友来给咱们增光添彩来了,单位招待很正常呢。他说,不,这是两码事。我的朋友是我的私事,我掏钱接待是应该的。你们作陪可以,但不能花单位的钱。曲老把钱给了我,我不知道咋办。因为这钱我没法处理,得给李涛局长汇报。李局长一笑说;‘这还能要老爷子钱啊?你再还回去。’我又还他。他说:‘不行,这钱必须收,该哪儿花钱哪儿花钱。不够我再拿。’接待完之后,我送曲老回石家庄,没想到他悄悄把钱藏在车的后座下边。我刚回到县里,他的电话就来了,提醒我,把那个钱拿了,该咋结账咋结账。弄得县领导也很无奈。”
“一位正厅级老干部,那么大年纪了。吃不讲究吃,穿不讲究穿,从来不搞特殊,我曾问他图啥,他说:“啥时候等你们翻了身,咱再吃再喝。结果,我们翻身了,他也不吃也不喝俺的。”郑继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