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最后一站》连载(七)
发布时间:2024-07-08 发布机构:卫生局 字体:[ 大 中 小]
体裁分类:公告公示 主题分类:卫生、医疗保障 文号: 索引号:000707989/2024-1812
日前,追记“威县梨产业之父”曲宪忠同志先进事迹、反映威县梨产业十年发展历程的报告文学《最后一站》,在全国权威文学期刊《中国作家》2024年第7期纪实版刊发。即日起,本公众号将对该作品内容分章节进行连载,敬请关注。
曲宪忠知道,自己不可能永远在威县当顾问,要想使威县梨产业可持续发展,没有人才不行。
几个主要梨园基本建成之后,他就开始着手建立威县县、乡、村梨产业技术人才体系。
他给威县领导建议,只有一个刘明亮不行,应引进和培养更多的后续人才。
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曲宪忠会同威县有关部门领导,直接到河北农大招录大学生。
曲宪忠是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的高才生,后被聘为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名誉院长、兼职教授。有这个关系,威县领导委托曲宪忠带队,到河北农大定向招录大学生人才。他带领董占坤、李涛、刘明亮和负责梨产业的工作人员到河北农大亲自挑选面试。这一届河北农大果树班四十多人,通过面试和笔试的只有五人。
2013年7月10日,五名大学生到威县林业局报到。
那天雨下得很猛,几名大学生报到当天,就见到了曲宪忠。
7月11日,他们就在曲宪忠带领下到贺营镇秋月梨园,观看了杜梨苗的成活率。
于春亮便是五名通过考试的大学生之一。自此开始,于春亮开始了他的下乡历程,十年之中,一直跟随着曲宪忠的脚步活跃在各个梨园。
跟着曲宪忠时,见刘明亮习惯小本不离手,有什么事儿随时记下来,于春亮也跟着他记。若干年后,于春亮根据曲宪忠的言传身教整理出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五名大学生,建园工作之重可想而知。他们拿着“GPS”,打探坑,测土质,规划设计图。道路、井口,品种、模式、种植面积稳定了,梨园挂果后,早期建的梨园进入丰产期,指导果农管理和技术工作更加繁重。他们白天跑地里,夜晚搞谋划。很快,威县梨产业全面开花。
随着梨产业的发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业务更多,威县县委、县政府连年招录了几批大学生。
如今,三十四岁的于春亮已成为园区梨产业发展办公室负责人、技术组组长。
“在外人看来,曲老看似很冷酷,甚至很倔,那是不理解他。曲老在日常生活中特别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又性格开朗,平时总是谈笑风生,像慈祥的长辈一样关心年轻人。有时坐在车上,还在教我们怎么跟领导沟通,说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于春亮动情地说,“我在威县成家后有了小孩,曲老经常问我,小孩怎么样、闹没闹毛病、谁帮着看孩子、老人身体还好吧、有什么困难吗。”
招来人才,还要想法留住。
当时,威县梨产业园区刚刚成立,编制还不健全,曲宪忠找威县县委书记和县长、组织部等部门协调,尽量提高待遇。
他给县委、县政府建议,每个乡镇安排一至两名梨产业技术专职干部,负责协调果园事务,遇到问题,直接解决。
只靠从外边招录的大学生显然远远不够,还要培养大批真正留得住的本土“草木才子”才是长远之计,才能为乡村振兴服务。曲宪忠又建议威县县委、县政府专门制定文件,规划培养农业技术员。根据梨园大小,每个梨园至少需要三至十名技术人员。
曲宪忠策划建立了一整套培训体系,根据春、夏、秋、冬四季果树管理重点,开展大型技术培训,每年组织十来次。春季培训会、夏季梨园观摩会,县委书记和县长要参加。秋季,评比会。冬季,大培训,一搞就是三五天。书记和县长参加的会至少六个,有空全程参加。领导如果实在太忙,尽量到场露个面,以示县里重视。“县领导参加了,下边自然就会重视。”曲宪忠说。
在此基础上,进行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建立持证上岗制度。“你不能光叫人家干活,你得叫人家有名有实。”曲宪忠说。
县里专门结合人社局职改办、农业农村局与园区领导组成评委会,曲宪忠任评审委员会主任,对每个人的档案资料和事迹,进行严格审查。
不在县级评定范围内的中、高级职称,曲宪忠建议,专门以县委名义,申报上级有关部门。
在威县的提议下,邢台市制定了新的农民技术职称评定政策,在全市推广。曲宪忠激动得专门给邢台市委书记写了一封感谢信,代表威县广大百姓表达谢意。
新政策的实施,对邢台农民技术职称评定改革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因为邢台市职改部门不可能专门为一个县单独出台政策。一级地方政府可以创新,但无权超越上级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如何突破?邢台市领导决定,把威县作为试点县先行。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邢台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做好评定农民技术职称工作的实施方案》。
从人才的培养,到技术职称的评定,这是曲宪忠的一个长远整体规划。为让农民更好抱团发展,把人才组织起来,以一个区域,或一个乡镇、一个梨园,或跨区域,成立相应的专业服务组织——即社会化服务组织。这些人员既能为自己个人创收,又能解决果园的技术人才不足问题。自2017年开始农民技术职称评定,至今已给九百多农民颁发了正规的专业技术员证书。这些技术员,不仅仅是梨树专业,还包括其他果木。
鱼堤村培养的“土专家”,各大梨园抢着聘,一天到晚没闲暇。人们说,鱼堤大人小孩都是技术员。
目前,威县各种梨园技术服务队有几十个,从事专职的技术人员至少有一千多人。张品秋、刘玉东,都是技术人才服务队队长。只鱼堤村就成立了两三个修剪队,这些服务队跟种地一样,成为一种专门职业。
“俺村成剪枝技术名村了,种梨户基本上都出去当剪枝技术员了。有的大梨园,专门来请俺村剪枝嫁接队去服务。梨园主一听是曲厅长介绍来的,都特别相信。人们说,‘鱼堤的服务队剪得就是好’。我2020年就不干村支书了,现在仍然有人托我给他们联系服务队。”张桂听说。
十万亩梨园,曲宪忠培养的剪枝队技术员太忙,要排号才能请到。有些果园等不及,只好请别的技术员修剪,不是剪不到位,就是剪瞎了,或达不到标准,曲宪忠就着急,说:“去找我培养的技术员给你们讲讲。”
宋德兴即是曲宪忠培养的“草木才子”。宋德兴的梨园因听从了曲宪忠的精心指导而成了连续多年的状元梨园,自己也成为技术方面的佼佼者。2017年,宋德兴取得了农民技术员证书、农民助理技师证书。宋德兴在管理好自己梨园的同时,还担任着附近梨园的技术顾问,给周边一些合作社和公司、散户服务,宋德兴与别的梨园形成了一个不成文协议:你的园子我指导管理,收梨时,我负责统一组织销售。
我在宋德兴的办公室采访时,数次被他手机中的来电打断,来电不是问他销售方面的情况,就是请教他梨园管理技术问题,他总是耐心地给对方解释。由于我与他坐得近,他的手机声音颇大,他们的对话我听得清清楚楚。其中一个电话,是问他浇水的问题;一个电话,是问他销售方面的事情。还有一个电话,是因为梨树这几天总是掉叶子,问宋德兴怎么办。宋德兴详细告诉他用什么药,并说出几个治理方案供他选择。宋德兴一直给他说了十多分钟。那人听明白了,听着他说话的意思还找笔,记下了药物的名称。最后,只听对方低沉地说:“以前总是问曲老,现在曲老不在了,我实在没办法了,只好麻烦你了。”宋德兴说:“我是曲老培养的,你以后有啥事只管问我,别不好意思。”
……
现在,威县每万亩梨树有一名高级技术人员,每千亩梨树有一名中级技术人员,每百亩梨树有一名初级技术人员,还培养了四百二十多名职业梨农,“村村都有技术员、户户都有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