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最后一站》连载(六)
发布时间:2024-07-08 发布机构:卫生局 字体:[ 大 中 小]
体裁分类:公告公示 主题分类:卫生、医疗保障 文号: 索引号:000707989/2024-1810
日前,追记“威县梨产业之父”曲宪忠同志先进事迹、反映威县梨产业十年发展历程的报告文学《最后一站》,在全国权威文学期刊《中国作家》2024年第7期纪实版刊发。即日起,本公众号将对该作品内容分章节进行连载,敬请关注。
曲宪忠在职期间,曾担任中国经济林协会常务理事兼干果委员会主任委员。这个干果委员会,其中有核桃和红枣产业,是专业委员会中最活跃的学会。在国家林业局评选的“中国十大核桃优秀人物”和“中国十大红枣优秀人物”中,曲宪忠皆榜上有名。
这两个荣誉,有的人努力一生难得其一。有人担心一些人有意见,国家林业局一位姓李的副局长说:“没事儿,授给曲宪忠这个荣誉,全国林业系统干部职工都心服口服,授予别人不一定。在全国厅级林业干部队伍中,谁拿得动剪子?只有曲宪忠一人!”
多年来,曲宪忠职务多次升迁,一直没有丢掉自己的专业,一直在钻研林果技术和产业发展。
在任时,曲宪忠讲课只讲到县级。来到威县,他不但在县里讲,还到乡里讲,去村里讲,进果园手把手地教。
曲宪忠在林果业创造了几项全国著名理论。
如今,“围山转”这个词在山区人人皆知,而知道这个词来历的,恐怕为数不多。其实,这是曲宪忠最早提出的。
虽然“围山转”从前一直有人在搞,却并没有这个提法,又不系统,不成规模,都是零散的、片断式的,更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和思想,而是老百姓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无意识行为。曲宪忠在迁西任林业局局长期间,对此进行总结、概括,上升到理性高度,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找到了中国如何利用山地资源实现荒山绿化、造福人民、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山区综合开发模式。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的肯定。这个理论涉及全国数百万亩荒山,经国家林业部(今国家林业局)向全国推广,影响巨大,全国有一半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到迁西学习。
不仅“围山转”,现在果农人人皆懂的“果树拉枝技术”,也是曲宪忠大面积推广应用且产生巨大经济效益。
河北是世界公认的梨果发源地之一,也是全国梨最大的主产区。河北梨的种植面积、产量、出口量均排在全国第一位,而束鹿,又是河北省更新黄冠梨最多的一个县。当时,由于梨树虫子成灾,口感差,梨农贱卖到五元一筐,两元一篓,甚至纷纷将梨倒进路沟。
河北省委一位主要领导很心痛,问河北省林业厅:“咱河北省梨树最多,这一刨不就没了?”意思说:河北省在全国“种梨老大”的地位不就没了?主管林业的曲宪忠明白,领导问林业厅,实际就是在说自己。没了梨,河北果树还有什么呢?怎么给国家交代?这可是河北省在国家林业行业有名挂号的特色,得想法制止。
怎么办?
曲宪忠当天晚上就带着果桑处、造林处,负责项目的计财处处长、副处长,进驻束鹿县开会、考察、调研、分析怎么办,甚至带着铺盖卷到束鹿县一个叫东张口的种梨村,一住数天。
他提出了“产品调新、质量调优、基地调大、企业调强、效益调高”工作思路。针对束鹿县,他提出“树上调结构”,调优品种,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优质高效。
他把农民祖辈留下的老鸭梨、雪花梨树全部更新换代,换成黄冠梨,火爆了市场,老百姓足足赚了一把。
如今,黄冠梨已成为我国种植规模较大的梨树主推品种之一。如果你路过今天的辛集市,会看到公路两边很多果品收购站、冷库,生产果筐果篓、网套等健全的一、二、三产产业链,要啥有啥。
曲宪忠还在行唐推广枣树品种,在井陉推广苹果品种,以及一些核桃品种,皆成闻名全国的品牌。
在职期间,曲宪忠积极推动经济林树体改造和品种改良达一千多万亩,为实现河北省林果业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作出重要贡献。
曲宪忠刚到威县时,犹如面对一张白纸,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竭心尽力搞威县梨产业,改变的不仅仅是百姓的经济收入,更是思想观念;不仅仅是种梨树的问题,而是农业发展思路问题。他改变了威县农民甚至干部的发展理念。现代农业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曲宪忠给出了答案。曲宪忠提出将“梨园变公园、园区变景区”,策划举办“梨乡花海”马拉松赛等多种文体活动,加速梨产业与乡村文化、休闲旅游深度融合。
有专家说,威县这十万亩沙荒地梨树新品种种植生产基地,证明了威县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在威县,乃至河北,甚至全国来说,在农业种植史上都是一次革命。
专门经营梨出口业务的河北泊头东方果品公司董事长郭玉森经常来往于欧美国家,2015年,当他看到威县的标准梨园,大为惊讶:“原来咱中国还有比欧美国家种植模式、种植特点更好的地方!从南到北,四里半长,一眼可以看到另一头。一个梨园一千亩。每一棵树都由卫星定位。龙集梨园两千八百亩,里面的路有一环二环三环,在传统农业时代,哪儿有环路啊!”
这十万亩梨园,涉及一、二、三产,第一产搞种植,种梨;第二产搞储藏加工;三产是物流,鲜果销售。以至延伸到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休闲采摘园。
河北省一位领导来此园考察时,感叹道:“这些梨园可以直接变成景区!”
其实,“如何使生态和强县富民结合起来?”“贫困县要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在收获优美生态的同时,也要让群众收获财富,选准产业才算选准路子。”这一直是曲宪忠刚来威县时反复思考的问题。
作为威县本土专家,刘明亮说:“曲老找到了一条在平原地区县实现既能改善环境,又能富民强县的一条双赢路径。”
曲宪忠的老家在定州市东亭镇一个叫土厚的普通农村,他刚大学毕业,就响应国家上山下乡号召,到迁西县插队入户。先被派到县林业局当技术员,铺盖卷还没放下,又被派到一个村里当社员,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在这儿,他从最基层的社员,先后升任迁西县林业局副局长、公社书记、局长、副县长,唐山市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林业局局长,省林业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正厅级巡视员。
曲宪忠说:“农业方面,我该待的地方全待过了。”
曲宪忠出身贫苦农家,曾因家庭贫困而辍学,是学校领导和老师多次到家里做工作,每月给予三元的帮助,才得于重返校园,刻苦学习,终于考上大学。参加工作后,努力工作,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他深知农民种地不易。他特别喜欢自己的果树专业。他的有些工具,还是年轻时当技术员时买的。他用的剪刀,由于使用得法,非常节省,一直多年不坏。
这样的人生经历,使曲宪忠既有政治上的高站位,又有林果花卉较高的专业技术经验。
曲宪忠在时时研究,他总是紧紧跟着整个产业的脉搏走在时代的前列,曾发表过五十多篇果林方面的专业论文。他对在威县西沙河流域荒沙地怎么建园,怎么烘起建园高潮、怎么掀起威县“西部大开发”高潮,都做了精密研究。
2016年前,因为刚发展,需要广告宣传打名气,他对威县梨产业进行大力宣传,看着“威梨”名气已成,便建议继续夯基,务实发展。
曲宪忠是一个非常乐意学习的人,经常外出考察。他和刘明亮去日本考察二十世纪梨纪念馆,和纪念馆退休老馆长田边雄二教授聊天时,田边雄二说:“我这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儿,就是研究梨。关于梨的记载,在你们中国人贾思勰编著的《齐民要术》中有明确的记载。”说着,从书架上抽出一本《齐民要术》,直接翻到记有种梨的那一页,让他们看。
他深深被这位日本专家对梨研究的精神所折服。
他到日本鸟取县园艺场,看到那些网架梨的新品种,看到那种精致农业管理的方法,深受震动:树下边绿油油的草,有十来厘米,齐刷刷平整,就像毛地毯。
日本网架一般在一米半以下——日本人个子矮,他们是按本国人的身高而定的。
参观归来,曲宪忠根据日本棚架模式,结合自己的经验,独创出“威梨秋月梨网架栽培新模式”。
他紧跟时代潮流,电脑软件、PS、图片接片,都会熟练操作。
2022年11月,曲宪忠从微信群里看到一个线上培训会,便问吕燕亮是哪儿办的,是否知道此事,交流情况如何,一定要问清楚,向人家学习。
梨的木栓症是一种顽疾,为解决这个问题,前几年曲宪忠做了很多研究,却无本质进展。2022年尤为严重。这年秋天,他举办了一个秋月梨木栓症专题研讨会,请来一位山东专家,专门进行培训。
他有两架照相机,习惯随时拍照,电脑上存满了一个T的各种资料。
他给农民讲课的课件中所涉及的案例图片,皆是自己在威县梨园的实践,生动实用。
他的文章和课件,都是先告诉吕燕亮让他列一个提纲,帮他整理出初稿,他再一遍一遍地修改。他的课件上都会穿插一些新的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方针政策。
他说搞技术不能盲目,在技术上胡来是对农民的不负责。比如修剪,不该去的枝去了,该去的没去,这是特别严重的错误。他常说,树是最好的老师,你剪好了它就能丰产,你剪坏了,就是一个秃树。
“你的路子对了,要坚持下去;你路子不对,一直错下去,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了。”
曲宪忠总结了一套建园的八大程序、三十道工序的标准化流程,制定了“五统一分”标准,推动塑造“威梨”品牌,倾力打造“全省领先、全国一流、亚洲知名的梨果生产出口基地”。
“有不懂的再问我,我会的给你说,我不会的,找别的专家帮你解决。”这是曲宪忠常好对梨农说的话。
如今已成为威县梨产业总工程师的刘明亮回忆道:“俺俩的关系是良师益友。他既是我的老师,又是我的益友。我有什么事儿好请教他。他想推行什么技术时,也总好先问我。我比他小二十岁,他经常亲切地喊我老刘,说:‘老刘,你说你同意吗。你都不同意,我这个事儿怎么干!你同意,咱就干!然后我再找林业局局长,再找书记县长去。’”
一家大种植公司在威县种植大面积梨园,起初请了不少国内外专家,其中有日本专家经常来。日本专家与中国专家对梨苗栽植成活的看法不一样,是基于他们各自的经验和所处的环境不同。日本专家对中国北方的气候、土地、水文、地理等因素所知甚少。小苗栽上后,决定小苗成活率的定干的长短时,曲宪忠与他们的观点不同。曲宪忠认为,自树头往下,找一个壮芽作为定干标准,在二十厘米左右高度为宜。而日本专家认为,留在九十厘米更好。
两个月后,按日本专家定干的小苗死了一多半,曲宪忠定干的小苗几乎没有死亡。
日本专家叹服道:“还是你做得对呀!”
曲宪忠坚信,只有技术还不行。你技术再好,老百姓、老板不用你,有什么法呢。在我国目前基本国情之下,要想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还需要行政推动。县、乡、村各级都要进行行政推动,老百姓才能慢慢接受。另加上政策助力,需要当地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三点缺一不可,缺一样技术就落不了地。科学技术不是孤立的,如果孤立,再好的技术没人用,也会被束之高阁。一个地方要想发展一个产业,必须要有主要领导的支持和重视。他一直引领着整个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可以说,如果没有曲宪忠,没有威县县委、县政府一直持续的支持政策,就没有今天威县的梨产业。
威县十年,曲宪忠每年都要与县领导和负责梨产业的工作人员共同研究,出台威县年度梨业发展规划工作实施方案,每年都有新意和新事。有的是他本人的深思熟虑,有的是他综合提炼县里有关领导的点子和想法。
2013年至2023年,曲宪忠在威县十年,每一年都会建议以威县县委、县政府的名义发一个红头文件,指导当年梨产业的实施方案。2019年,“一创四提升”;2022年,“梨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是“梨产业融合发展”。
每一年贯彻全年梨产业的一个主题,都是曲宪忠思路的一个体现。
曲宪忠回石家庄待一段时间,回来就有一个新思路,而且是纲领性文件。
曲宪忠到威县后,因为身份的变化,观念也随之变化。他到威县下基层一线,开始对果树一些细节进行研究,亲自对农民进行指导。用他自己的话说:“以前是宏观,现在是微观。我微观到每一个品种、每一棵树上了。”
这么多园子,建园、技术管理、销售人员,工作包罗万象,千头万绪,有些事顾不过来,他就给威县县委、县政府领导提议。
几名大学生刚参加工作时:怎么建园?设计图怎么做?用哪个系统做?脑中一片空白。最早他们用的是GPS系统,只能走到一处定个点儿,汇总好,导到相应的制图软件里边,才能做出设计图来。
建园的工作流程熟悉了,工作并没减轻,先期建成的梨园已经开花结果。
梨园的周年管理,怎么防倒春寒,怎么给花授粉。五六月之交疏果,小型果怎么留、大果怎么留……这些夏季管理关键又烦琐。新梢开始长了,需不需要掐尖;六月一过,到七月,有早熟梨就要上市。后期肥料怎么施、植保怎么搞、梨果怎么采摘、采摘完怎么入库、入库后如何销售,销售渠道、门路,经纪人等等等等。一步一步,他一边总结一边探索,一边教着学生。
曲宪忠是一个非常执着爱学习的人。他时时在学习,时时在创新,有大创新,有小创新。有总创新,有分创新。有了新思路,随时应用。他始终站在创新的制高点上,进行引领。曲宪忠在“威梨”的创新不是用几个数字能统计的。他时时向其他的专家、教授学习,甚至向普通农民学习。
当时全国正在大力发展脱贫,许多地方正在寻找果树苗,全国果树苗紧缺。曲宪忠决定用杜梨苗建园,自己在园里嫁接,仅这一项,在2013年至2015年,三年之内,就为果农省下近一个亿的建园成本。
三年之后,时任河北省林业厅一位副厅长见到后,惊叹地对曲宪忠说:“老曲,你胆子真大,杜梨建园,要是都死了,你怎么办?”
曲宪忠说:“我心里有底儿。”
这位厅长军人出身,虽不懂技术,但知道,一旦水跟不上,小苗会旱死。规划要实现,任务要完成,一年一大步,三年就要完成几万亩,这个道理,曲宪忠更明白,否则他也不会半夜睡不着觉凌晨4点去看水。
面积大,风险大,节约资金多,需要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技术。
有多大风险,有多大把握,就有多大气魄!
一次,时任河北省省长让曲宪忠陪他去张家口葡萄园里视察,到葡萄园后,要猫着腰走。
边位省长说:“老曲,你能不能把这个网架搭得再高点儿?让人一天天在里边猫着腰,这谁受得了!”
领导虽然只是无意随口一说,却也符合科学原理。
多高才合适?难道只是高度这一项指标吗?这涉及多方面的技术。曲宪忠开始思考。以前,我国的网架一般定位较低,曲宪忠通过研究,把葡萄网架定位在二米至二米二之间。人立在架下,至多站一个小物件就可够到,既不用猫腰,又不用趴凳,走在里边还方便。这是根据中国人的一般身高确定的,以便于在架上管理作业。
秋月梨留多少枝,枝的密度多少最好?以前是一乘五,一米一棵,五米一行。曲宪忠定位一米五一棵,五米一行,一棵上留四大主枝。
“四大主枝开心形龙骨式整型法”给网架配套整好,在中国独一无二。
有一位教授说,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发展林果产业应该搞一种模式。具有哲学思想的曲宪忠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拘固定思维。他依据生产关系的多层次决定了生产方式的多样化规律,推出四种种植模式。威县梨产业不仅仅是种梨,而是地方发展经济的一个模式。
曲宪忠在威县发展梨产业的特色模式,主要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被一些专家称之为“三驾马车”。
曲宪忠认为,一个老板的种植模式与合作社的种植模式是不能一样的,他们的实力、销售渠道、机械化程度是不能一样的。是老板,你就干省力化圆柱形模式,机械化应用程度最高。农民合作社适合搞单层一心型,这种模式比较简单,种的棵少,投资少,风险也小,家里如有劳力,可自己拉枝、打药。自由纺锤形,介于中间,一部分用机械,一部分用人工。经济好有条件的,可以大投资,种秋月梨,尽量用平面网架型,生产精品果、优质果,高投入,高产出。
崔耀鹏说:“曲宪忠把不同层次的种植户进行划分,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这不是单纯的领导和单纯的专家能干成的,需要既是领导又是懂专业又有哲学思想的综合型专家才行。他从威县的实际出发,从产业的发展需要出发,运用哲学的思维进行了创新,形成了一套‘曲氏方法’。”
2013年,威县西沙河流域梨产业工作归林业局负责,2014年10月,由于梨产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威县专门成立了威县梨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从2013年正式起步,至2018年,短短六年,威县就建成了标准化、现代化梨园,真正完成十万亩建园任务。威县建梨园的公司四十多家,专业合作社一百二十来个,大户和家庭农场34家,共二百多标准化梨园。八万余名低收入农民拔掉穷根,成为租地有租金、打工挣薪金、入股挣股金的“三金农民”,年人均增收两万元。
2021年威梨品牌价值达二点七亿元;“威梨”进入教育部、清华大学等二十三家机关高校食堂,畅销北上广深等三十五个一、二线城市。
如今,威县已成为全国秋月梨和新梨7号规模化种植面积最大的基地县。曲宪忠优化完善的现代化梨园建设管理模式,已辐射推广到全国二十六个省份的五十余万亩土地。威县成为“全省领先、全国一流、亚洲知名的梨果生产出口基地”。
曲宪忠被梨农们亲切地称为“梨财神”“威县梨产业之父”。
昔日荒沙遍地,如今梨果飘香,成为一片绿色的海洋。
作为威县一任领导,崔耀鹏非常了解曲宪忠,谈起与曲宪忠在一起探讨梨产业的一幕幕往事,他就抑制不住一腔深情:“曲老既有领导的组织推动能力,又有业务技术能力。他来威县,把行政职能的工作做了,把技术层面的工作也做了。他是林业科技的领导者、引导者、组织者、实践者、管理者、创新者,是一位复合型人物。他是‘威梨’产业的奠基人、开拓者。他十年如一日把威县当成家、把梨农当成亲人,苦心构建了致富‘梨’想,打造了绿色创富样本。他是广大干部群众心中‘不是威县人的最美威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