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最后一站》连载(四)

发布时间:2024-07-05        发布机构:卫生局        字体:[   ]

体裁分类:公告公示        主题分类:卫生、医疗保障        文号:        索引号:000707989/2024-1805

日前,追记“威县梨产业之父”曲宪忠同志先进事迹、反映威县梨产业十年发展历程的报告文学《最后一站》,在全国权威文学期刊《中国作家》2024年第7期纪实版刊发。即日起,本公众号将对该作品内容分章节进行连载,敬请关注。

最后一站
苏有郎


四、就怕你们接受不了

贺营镇袁家庄村原支书郑继奎,今年六十四岁,早年在石家庄干过保安、做过暖气安装,当过协警。2011年,郑继奎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2020年退休,曾因种梨被评为威县“先进村党支部书记”“两星支书”、县人大代表。

“俺村原是一个贫困村,一说袁庄,没人愿意来,包村干部都是抓阄派的。当年兴收提留款时,百姓曾把下乡工作人员的车子掀翻。袁庄人对种梨也不积极,怕政府没准儿、地租给不了,弄几天就走人,留个烂摊子没人管。

“2012年11月,曲厅长与县上几个领导一起来俺村测验土质,剜探坑。他是真干啊!小袄都溻湿了。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干部拿着铁锨这样干粗活的。

“作为村干部,我们挨门挨户去给群众做工作,宣传政策。其他村每亩给八百斤小麦也弄不动(一斤小麦一元多),俺村只五百块钱就说好了。

“曲厅长一看,呵,袁庄这么顺啊!

“我替别人代管理着五十亩梨园。我自己不行,既不会技术,又不懂管理,全仗着曲厅长,曲厅长给我想办法、支招!有曲厅长的指导做保障,还愁啥!”郑继奎介绍,“大夏天热乎乎的,干到饭时了,让他来家吃饭,他不,一次也没吃过。工作再晚也要回县城单位食堂吃。”

“我有一阵子没见他,后来见了他说:‘曲厅长,我还以为你走了哩。’他说:‘走不了,等你们都富了我再走。’

“俺村是邢台市较早实行土地流转的村,也是较早真正把梨产业作为发家致富手段的村子。俺村要不是土地流转种梨,还发展不起来呢。

“曲厅长与县扶贫办协调,每亩再给一千块钱,作为入股资金,到时分红。每年一百块钱利息,初定五年。现在已经七年,村民都不愿意退。

“我们村是邢台甚至全国较早实行‘三金’的村子:租地有租金、打工挣薪金、入股挣股金。从2013年至2014年,我们村人均收入不到两千块。到2016年,就达一万多。敬老院也盖起来了。

“俺村三百一十多户,不到一千二百人,在城里买楼的就有二百多家,大小车近三百辆。之所以俺村百姓过得这么好,和种梨有很大关系。

“有一阵子,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来俺村参观的几乎没隔过天。中央也来人,省里也来人。

“有一年,中宣部组织了一个采访团,有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多家权威新闻媒体。其中《扬子晚报》有三个记者在俺村蹲点采访,就住在我家,一直采访了两个月,写了六七篇新闻,都是整版整版的。要不是曲厅长,干吗能弄这么大动静!你想都不敢想。”

曲宪忠刚到威县就特别重视鱼堤村,鱼堤村有数棵二百年以上的老梨树,上百年的更多。这是威县搞梨花节时的主要现场,还曾在这梨园里搞过马拉松比赛。

其时,威县有两三万亩梨园,皆是零零星星的散户。只有一个鱼堤村,基本上家家户户种梨。鱼堤有位好支书、领头雁张桂听。张桂听思想超前,思维开阔,能紧跟市场。市场需要黄冠梨,他马上让乡亲把鸭梨改成黄冠。那时,鱼堤有黄冠梨一千五百亩。

鱼堤的传统是种雪花梨,需要改接品种。威县梨产业办在村里有近十亩试验田,种了四十多个品种搞试验,试验成功后再向全县推广。

“曲厅长为我们村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技术,将我们的传统技术与他的先进经验相结合,改成秋月梨和新梨七号、雪青梨。”张桂听介绍。

“俺都种了那么多年梨,自认为啥技术都知道。曲厅长的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一时接受不了。曲厅长一次次来村里给我们讲课,耐心解释:‘桂听,不行,咱们的传统技术太老了,还得结合新技术才行。’

“老百姓感到,一嫁接,梨树就要闲一年,影响收入。曲厅长语重心长地劝我:‘桂听,还是嫁接一部分吧。’我先少嫁接了一些,曲厅长隔几天就来看看。提醒我:‘你们村减产了不行。’他这人不怕辛苦,就怕你接受不了,就怕产量低了。一听说老百姓的梨园有事了,不管什么时间,马上赶来。

“第二年,那秋月梨、红香酥、新梨七号、雪青梨,长得特别大,品质也好。原来的老品种一般卖一块多一斤,新品种能卖三四块。”

“曲老明白,梨长好了,丰收了,销售最关键。销售不出去,种得再好也没用。当今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他只要听说哪里有市场信息,马上联系有关人员采取对策。

“那是2016年,正是梨熟时节,市场一天一降价。百姓们愁啊!我马上给县委书记联系,书记说与曲厅长,曲厅长说,不用着忙。一是入库,一是我给你们找梨商。曲厅长与赵县梨商联系,在第三天,就使价儿涨了五毛。而小户梨农并不清楚其中原因,只有少数几个‘梨头’知道是曲厅长努力的结果。

“曲厅长特别谦虚,他让我看他写的新品种情况、管理经验,各方面怎么管理治理,问我有什么需要改进的。他说,你们这么大一个梨园,思想只要扭转过来。新老品种一比,天上地下。”

鱼堤村的张群欧,今年五十八岁。他2003年进村委班子,曾先后担任村委委员和支部委员。

说起曲宪忠,张群欧就情不自禁,他说:“曲厅长来一回,讲一回,各种技术无所不讲。”

“老支部书记张桂听,组织土地流转了三百多亩。老百姓一时不认可。我也不知道行不行。但自己是村干部,自认为觉悟比一般百姓要高。我与曲厅长第一次见面就聊了很多,他就定准我那块地了。

“我拿出十亩地让他做试验,进行合作,做采穗圃。我这个园的名称就叫鱼堤采穗圃。所有新品种都在我地里试种成功后向外嫁接,再向全县推广。梨树的芽,全县都是从我地里出的。乡亲们见新品种效益好,纷纷种起了梨树。从起初的一千亩老品种,渐渐发展到三千亩新品种。”

章台镇南镇村原党支部书记张庆慈说:“俺村自古就是出了名的穷地方,县领导提起南镇来,没有不头痛的。”

“俺村只有一千四百多人,是革命老区,出过许多革命英烈和著名人物,还出过许多大领导。特殊的历史背景,使俺村人既讲义气又个性得很。”

张庆慈连续十八年任村党支部书记,是威县唯一一名“十星级村支书”。他因为种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成先进,被提拔为章台镇政府领导干部,主要负责种植和建设梨园发展,经常去别的乡镇讲种梨经验。

南镇在威县有两个第一,全县种梨第一村,销路第一。威县百分之六十的雪青梨是张庆慈销往各地。

张庆慈与吕志成是老朋友。2012年,威县准备发展梨产业,吕志成第一个就把张庆慈叫到办公室,说:“我接触了一位老领导,这人相当不简单,曾任省林业厅副厅长,咱在一块儿研究研究这个事儿。下周我要在全县开个扩大会,谁能带头发展梨树,县里就给他最大的支持。”

张庆慈见到曲宪忠后,曲宪忠问他:“你说你能发展多少亩?”

张庆慈说:“以前俺村有一千二三百亩梨树,但很散乱,许多人都不知道怎么种,种了多年不挣钱,无奈砍了几百亩。”虽然张庆慈有心,但却不得不实话实说,意思很清楚,有一定困难。

曲宪忠边去几次南镇,苦口动员群众继续种梨。

张庆慈对他说:“曲厅长,俺私下给你说一下,你也知道,要想富,就得先修路。俺们章台镇通张营乡杨庄桥往西的一个乡间土道,只有三米宽,要是能把这条道修好,我们出入田里方便了,我就先带头种。”

曲宪忠说:“行,我跟县里沟通。”

张庆慈当即说:“如果给俺村把路修好了,发展五百亩没问题。要是真正支持力度大,我能发展到一千亩。”

南镇村有五百亩机动承包地,村委能做主。

得知南镇这情况,吕志成当即对张庆慈说:“行,那就定你这儿。”

经曲宪忠协调争取,很快给南镇修好了一条五米宽的大公路,直通106国道。百姓一看,道修了,看来县里是动真格的,心里一下踏实了。

开始,种梨方式张庆慈都听曲宪忠的,严格按他的指导。在曲宪忠的引导下,渐渐有了自己的见解,走向独自创新发展。

张庆慈说:“起初曲厅长是不赞成我这儿种雪青梨的,他建议我种新梨七号和秋月。我认为,虽然秋月梨口感好,但我有自己的经营方式。我与南非梨商有联系,他们专要雪青梨,有多少要多少。所以,我只种了雪青梨。威县的雪青梨基本上全是我销的,不仅价钱高,市场还稳定,得到曲厅长的认可。

“县委书记组织全县四套班子,还有全县所有村党支部书记、种梨大户、各乡镇党委书记、各局局长,三年之内,来俺村大型参观九次。

“我最初发展梨的信心非常高。章台镇三十个村,村村有梨树。我主推的雪青梨,管理简单。凡是我去讲过课的梨园,保证有利润,此梨价格每年递增,疫情期间都没受影响,六七年了,一直稳产稳销。俺收的梨全部出口南非了。

“我们村种梨户每年每亩纯收入一万多块。如果说你在县里当个局长县长嫌不挣钱,你就承包十亩二十亩梨园,肯定收入比你当官高,两年你准能买套楼。”

南镇村现任支书张义德说:“俺村四百多户,三千多亩地。百姓没别的能耐,除外出打工,就是种地。

“农民只想尽快见效,一般不从长远考虑,一年不挣钱,立马就会换。按农民的话来说,种梨三年以后才能见收入,我这三年吃啥喝啥。有一段时间,有人荒废了梨园,见别人种梨树挣钱了,又后悔了。

“认识曲厅长是一次观摩会上,他说:‘呀!你这个支书岁数不大啊。你加我个微信,留我个手机号,回头有时间找我一趟。’两天后,我给曲厅长打了一个电话,曲厅长说正在一个村里忙。第二天,我又给他打电话,他说,他今天还得出去。又犹豫了一下,说:‘要不你这时候来吧。’见了我,他说:‘小伙子,为什么叫你来,首先看你年轻,有干劲儿。你看看怎么把你村的梨树管理管理。要想法调动百姓种梨树的积极性。’我说:‘这怎么调动,叫他们种他们不种,咱有啥法子!’

“曲厅长就给我讲了一些种梨树的好处。最后曲厅长说了一句;‘咱县里有评比,你们村里也可以啊!因为你们村里有收入,如果没有收入,我可以给你协调,绝对支持你!’

“2019年,我们村有六十多户种梨,我搞了一套具体评比办法,年年评,凡进前十名的都有奖励。奖品有农药、化肥之类的。有一户种了十亩地,奖励他的农药和化肥够用一年。

“我种着一百多亩梨,都是别人不种的梨园。下一步再把那些顾不上种梨的户的梨园承包了。只要他们肯给我,我就会接下来。”

刘明亮说:“曲老讲的大理论,大方向,大发展,大规划,思路非常前卫。他看得远,一般人一时理解不了,所以,看着好像很固执。实际上,他特别虚心,擅于吸收正确思想。

“好比曲老推广的杜梨建园。也只是听一个农民随口这么一说,他便上心了,便开始设想用杜梨建园。杜梨苗一块钱一棵。买一个码两毛钱。接一个码两毛。包括路费,仅需两块钱。一亩地栽八十三棵小苗,一百多块钱。而买嫁接好的秋月梨苗,一棵就要八块七。

“虽然梨树都是杜梨嫁接而成,但以前都是在苗圃里嫁接好,向外出售,栽的是嫁接好的小梨苗。如果用杜梨苗建园,岂不省钱得多?将杜梨苗直接栽到大块地里嫁接梨树没有先例,无经验可资借鉴,曲老认为,只要管理得法,完全可以。他探索的杜梨苗木建园方式,实现了当年栽植、当年嫁接、当年成活、当年成园。2016年,日本著名梨树栽培专家田中茂看了都赞叹不已。

“推广杜梨建园,是曲老经过周密思考的,是曲老的一大贡献!”

东鱼台村连沙土地都算上两千亩地,其中耕地面积有一千五百多亩。前些年,几百亩梨树总收入才一万多元。种了数百年梨树的东鱼台人,坚持到2000年,看看实在没啥收益,只好都砍了。

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却时时被贫困所缠绕,东鱼台人只好背井离乡打工或做生意、搞企业或干别的,一千二百多口人的东鱼台,在石家庄谋生的就有五百多人。出国闯荡的,东鱼台比全乡其余二十九个村之和还多。长期在村里留守的只有二三百人。

曲宪忠来了,东鱼台重燃梨情之火,沙荒地再起梨林,如今,东鱼台有梨园五百亩,几乎家家户户有梨园。

我来到小赵庄村党支部书记赵立收的梨园里,只见梨树行横平竖直,枝杈有序,就像有意摆好的一样。说起梨园的管理,赵立收说:“这就是曲厅长给我设计的。”

“我今年六十二岁了,我种的是秋月梨,这种梨树管理相对讲究更复杂一些,但是长得好,随便一只梨就有六七两,一亩地好梨能成一万多斤;卖的价格高,去年的早期果子能卖四五块一斤,我四亩地卖了五万多块钱。”

宋秀峰来自山东莱阳。莱阳本是全国知名产梨区,莱阳秋月梨闻名全国。宋秀峰家里以前是种梨专业户,由于农田减少,无法规模化种植,只身来到威县,承包了一百二十亩梨园。有人问他能挣多少钱,他不说,他只说,去年果袋就用了一百三十万多个,你猜猜他一年能挣多少钱?



END


来源: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