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设健康城市做法和成效

发布时间:2023-04-06        发布机构:卫生局        字体:[   ]

体裁分类:公告公示        主题分类:卫生、体育        文号:        索引号:000707989/2023-154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卫生运动不是简单的清扫卫生,更多应该从人居环境改善、饮食习惯、社会心理健康、公共卫生设施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创造了卫生与健康的“中国奇迹”。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强化党和政府领导,组织发动群众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十年来,城乡人居环境卫生明显改善,蓝天碧水净土围绕身边;

十年来,卫生城市和卫生乡镇建设深入推进,健康城市全面探索,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进一步落实;

十年来,健康家庭、健康促进医院等“健康细胞”茁壮成长,健康生活方式成为新时尚,构筑起抗击疫情的群防群控坚强防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爱卫办、国家卫生健康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会同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30多个成员单位,扎实地推进爱国卫生运动。我想分几个方面简要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工作的情况。

一是打造健康环境,建设健康家园。我们会同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等部门启动了第二轮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这个行动以城乡的垃圾、污水、厕所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场所开展环境卫生的集中整治。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我们在全国开展了多轮的爱国卫生专项行动,清理整治环境卫生,打造了一个干净整洁的城乡人居环境。

二是涵养健康理念,提升健康素养。我们会同宣传、教育、体育等部门和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围绕着疾病防控、健康生活方式等广泛地开展科普活动,特别是针对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在全国启动了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活动,引导广大公众将疫情防控中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好做法长期坚持下去,群众健康素养水平明显提升,应该说正是由于公众的积极参与,为我们赢得了疫情防控成果的社会基础。

三是强化健康治理,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我们在全国全面开展卫生城镇创建和健康城镇建设,将健康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目前全国地级以上国家卫生城市占比超过60%,打造了一批健康城市建设的样板市,为健康中国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城乡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人群健康水平大幅提高,农村的卫生厕所普及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空气质量等环境指标以及人均预期寿命、婴幼儿死亡率等健康指标均较十年前有明显提升。

回溯历史,1952年为了粉碎美军的细菌战,毛泽东亲自倡导发展爱国卫生运动,时至今日已经走过了70年,70年来爱国卫生运动始终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以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环境卫生突出问题,全面提升文明健康素质为重点。但是在每个不同历史阶段又各有侧重,历史上我们爱国卫生运动先后组织开展了除“四害”“两管五改”“五讲四美三热爱”“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三讲一树”活动、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卫生城镇创建和健康城镇建设等。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启动了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活动,引导群众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社会大防线,这是新时代的一场健康革命。

70年来,爱国卫生运动蓬勃发展、历久弥新,成效显著。我们把爱国卫生70年来的成就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乡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据有关部门统计,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已经超过7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农村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了89%和84%。全国339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占比达到87%,各项环境健康指标显著提升。二是传染病防控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我们有效控制了鼠疫、霍乱等急性传染病,降低了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疟疾、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以及血吸虫病、寄生虫病的传播风险。回溯公共卫生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肠道、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对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造成极大威胁。正是通过爱国卫生运动,特别是在非典、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全社会群防群控,为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爱国卫生运动在一些重大的自然灾害中,比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和灾后防疫,以及举办奥运会、世博会、杭州G20峰会等重大活动保障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三是全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通过开展广泛的健康科普活动,健康的理念和基本的技能日益深入人心,目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7.2%,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了23.15%,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人均健康状况大幅改善。四是爱国卫生运动影响力不断扩大。爱国卫生运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工作方式,也为国际社会所称赞。世界卫生组织先后授予中国政府“卫生城市特别奖”“社会健康治理杰出典范奖”,给予了“远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成为全球口号之前,中国就已经通过爱国卫生运动践行着这一原则”的高度评价,是我们政府颁奖词中讲了这句话,“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作为公共卫生运动的号召是希望关注健康,我们70年来就通过实施爱国卫生运动把这样的理念在中国真正得到实现,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把健康城市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2016年全国爱卫会全面启动了健康城镇建设工作,近些年来我们重点推进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不断地健全政策体系,我们先后印发了健康企业、学校、社区等健康细胞和健康乡镇、健康县区建设的规范,打造了健康中国、健康城市、健康县区、健康乡镇、健康细胞这样一套全链条的建设体系,正像刚才林区长介绍的,我们实际上把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怎么样通过我们的城市县区一步步的落实落细。目前已经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健康城市建设的工作格局。

二是积极探索适宜的模式。我们提出“6+X”的建设模式,“6”就是建立党委政府领导工作机制、制定健康城市发展规划,开展“健康细胞”建设,推进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建立全民健康管理体系,开展建设效果评价。“X”是指要推进特色建设,鼓励各个地方结合本地的实际来探索适合本地的一些建设模式,比如苏州市从党委政府健康优先的制度安排,相关部门健康促进的职责履行,卫生行业健康管理的有效供给,以及市民百姓健康主责的共建共享这四个维度推动“健康苏州”建设高质量发展。成都市形成了自上而下提升健康意识,自下而上汇聚健康细胞的建设模式,探索适合西部地区的建设路径。马鞍山市系以微城管、微细胞、微志愿“三微”行动为抓手,发动市民全方位的参与健康治理。

三是融合推动相关工作。为了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中国行动,我们选择了15个城市,开展了健康城市建设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的创新模式试点工作。将健康城市建设与妇幼健康促进、癌症防治行动相结合,探索条块结合、防治结合、群体个人结合的服务模式。同时在健康城市建设中推动开展健康影响评估试点工作,加强健康影响的各类风险隐患的源头发现和早期控制,促进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四是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我们印发了健康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定期的开展评价工作,推出了一批健康城市建设的样板城市,以典型示范引领带动工作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