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下乡进乡村 文化惠民暖人心

发布时间:2021-10-20        发布机构:文广新体局        字体:[   ]

体裁分类:公告公示        主题分类: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文号:        索引号:667705789/2021-1385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为了庆祝党的百年华诞,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10月18日,威县冯庄乱弹艺术团到方营镇西方家营村和东方家营村开展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活动,给群众带去了节日的祝福。

    戏曲进乡村活动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惠民政策,是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实现公民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

    乱弹演员们用精彩的演绎,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文化的盛宴,台上演员表演专业而又投入,台下观众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欣赏着精彩的演出。演员们以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技巧,将剧中的人物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威县冯庄乱弹艺术团是威县重点扶持乱弹剧团,演职员50余人,常年在县域和山东、河南等区域演出。可承担大型传统戏剧演出,曾参加中国(昆山)百戏汇演、晋冀鲁豫戏曲展演,多次参加省市县非遗展演、展示、进校园等活动。在周围县市享有较高的声誉。

    送戏下乡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基层文化生活,满足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了群众幸福感,也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威县更均衡、更充分的现代公共文化体系的构建增添动力。


威 县 乱 弹

“威县乱弹”历史

    威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属冀南平原。威县历史上地处 “燕南赵北”之地,与北方戏曲中心——山东临清毗邻。威县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孕育出了明显带有“燕赵慷慨悲歌”之风的古老独特剧种---威县乱弹。

    威县乱弹是河北省的重要地方戏曲,是河北“四大剧种”(昆、高、丝、乱)之一(纪根垠语),被专家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迄今所知,最早有关乱弹腔的记载是清刘献廷的《广阳杂记》。刘献廷生于1648年(清顺治元年),卒于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据此,王芷章先生在《腔调考源》中说乱弹腔产生于顺治末年到康熙中叶以前的三四十年间 。
    清乾隆年间,直隶清苑县进士李声振的《百戏竹枝词》,对乱弹腔作过如下描述:“渭城新谱说昆梆,雅俗如何占号双?缦绸谁听筝笛耳,任他击节乱弹腔。”据考证,《百戏竹枝词》写于乾隆二十一年至三十一年(1756— 1766),这说明此时乱弹不仅已在河北演出,而且因其雅俗共赏受到普遍欢迎。这里指的就是《缀白裘》中被称为“梆子乱弹腔”的乱弹腔。另据徐大椿所著《乐府传声》一书中的记载可知,在清乾隆年间,乱弹便已成为与当时的“西腔”“高腔”“梆子”相提并论的重要的声腔并在北方流行了。

“威县乱弹”特点

    威县乱弹音乐极具特色。唱腔以板腔体为主,有些剧目还保存着“曲牌连套体”诸腔杂陈等元曲和诸宫调的特色。其声腔包括:乱弹腔、昆腔、扬州乱弹、高腔、罗罗唢呐二黄和杂腔小调。板式以“二鼓头”和“慢板”(亦称慢乱弹或慢流水)、流水板、一鼓头等为板式为主。
    威县乱弹伴奏曲牌非常丰富,流传至今的有100多支。其中,混牌子主要来源于昆腔,一般都有唱词和锣经,如山坡羊、粉蝶儿、大泣颜回、朝阳歌、一江风等。清牌子分大唢呐曲牌、笛子曲牌、海笛曲牌3部分,常用的有大开门、小开门、扬州开门、二板揣、老调揣、开门序、唢呐皮、步步娇、四上鲜等。乱弹锣鼓经“开台锣鼓”和身段锣鼓极具特色。伴奏主要采用唢呐、笛子和笙等管乐器。在音乐的用律上,采用“纯律”。唱腔与伴奏采用“支声复调”的多声部音乐表现形式,每个声部在整体制约下独自进行,形成独特而微妙的色彩性对比效果。这在中国戏曲其他声腔中是独一无二的。